《百年孤独》读后

Posted by Matt on October 27, 2019

几天前开始读《百年孤独》的我大概想象不到读完最后一页时会感受到的狂喜与兴奋,更别提几个月前在读卡夫卡和约翰欧文时候的我会想到将来会有这么一本书把他们都串起来。

上面这段是我对《百年孤独》传奇开头的拙劣模仿,各位见笑了。那个开头在不同地方看到过很多次,当时并没有觉得哪里神奇,反而听到很多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的劝退声音,以至于迟迟没有开始,直到几天前。开始读了之后,居然感觉异常流畅,尤其是开头几章,非常引人入胜,不到一周就把整本书看完了,大概是看过的最好看的严肃小说了。

大概是一两个月前硬着头皮读完卡夫卡的《城堡》的缘故,相比之下,《百年孤独》实在有趣太多。这种感觉就像是当时耐心看完了大卫林奇的《内陆帝国》之后,基本什么闷片艺术电影都看得下去。巧的是马尔克斯受了不少卡夫卡的影响,书中不少荒诞的情节与景象可以看到卡夫卡的影子,只不过在《城堡》中时间几乎是停滞的,而《百年孤独》里时间是循环的。《城堡》整本书都在讲一个土地测量员想进入城堡而不得的故事,而《百年孤独》一本书讲了一个家族七代人循环往复的故事。

除了有一个传奇的开头,《百年孤独》还有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结尾。读完结尾后非常激动,不禁令人遐想我会不会也是在读羊皮卷的小说中的人物呢?更别提后来在译者的解读中发现了梅尔基亚德斯和加夫列尔两个小说人物互相创作的小说包含对方角色的细节,这种回环往复自我指涉的结构在严肃小说中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元小说(meta-fiction,关于小说的小说)的概念实在令人着迷,令我回想起了不少类似的电影,著名的如《楚门的世界》、《黑客帝国》,不那么出名的如《异次元骇客》和诺兰的《蚁岭》。有意思的是《异次元骇客》的故事原型是博尔赫斯的一篇短篇小说《环形废墟》,诺兰又在和许知远的访谈中提到非常喜欢博尔赫斯的小说。同时,博尔赫斯又深深影响了《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这下子,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一个终极大Boss——博尔赫斯。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读完《百年孤独》结尾非常兴奋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去找马尔克斯别的小说如《霍乱时期的爱情》,而是马上打开了《博尔赫斯全集》。

提起《百年孤独》大概绕不过魔幻现实主义,让我想起来《毒枭》的开头

魔幻现实主义是指高度细节的真实环境里加上了离奇无法置信的事件…为什么魔幻现实主义诞生于哥伦比亚?因为魔幻就是哥伦比亚的现实

这句话对于《百年孤独》来说再合适不过了,书中很多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情节都是马尔克斯本人经历或哥伦比亚发生了的事。比如近亲结婚生下了有猪尾巴的孩子,《百年孤独》出版后确实有人给马尔克斯写信说自己的猪尾巴是自己保留多年的秘密;比如书中连下三年的暴雨,在哥伦比亚确实会连着好几个月下雨;比如吃土少女,据称马尔克斯的妹妹马尔戈特小时候就有吃土的怪癖,没想到如今网上流行的“吃土少女”也是有来历的!魔幻现实主义本质上是一种西方视角下的产物:在西方世界看起来魔幻的景象,只是拉美世界的现实而已。当然并非所有的魔幻元素都有现实的映照,更多的是离奇的完全脱离了现实的情节,只是想在这里指出所谓的魔幻并非无根无源天马行空的想象。

当然《百年孤独》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开头结尾的小说技巧以及魔幻现实主义,还在于其宏大的叙事包含了一个完整的宇宙,以创立遗世独立的桃花源一样的马孔多开头,以布恩迪亚家族最后一个人破译了羊皮卷上的密码,发现了自己的以及整个家族的命运从而带来整个镜中世界的坍塌而结束(结局的象征意味很有意思:当你发现了整个世界的终极真理,或许就是这个世界该终结的时候),夹在其中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故事。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男性反复在重复奥雷利亚诺和何赛·阿尔卡蒂奥这两个名字,像极了中国两千年王朝几个类型的皇帝在不断重复;反复制作又融化小金鱼的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以及织了衣服又拆掉的阿玛兰妲,这种Sisyphus式的重复也映射了现代生活的某种现实;家族中的男性总是早早死去留下女性来掌管一大家子更是与现实相似,女性的长寿与坚韧能让她们幸存于各种灾难与战争。其间还浓缩了拉美的百年历史: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几十次起义战争——拉美历史上无数个起义者的缩影,联合水果公司的进驻以及香蕉共和国的崛起又衰落,火车、电话、飞机等现代科技的入侵等等不一而足。

书中不断剧透将来的叙述方式也很有意思,除了开头,书中还有很多诸如

那倦怠的模样和深邃的眼神与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时一般无二

这句话的含义乌尔苏拉几个月后才明白,但那已是奥雷里亚诺当时所能给出的最坦诚的意见

把时间突然跳到将来的手法。当开头更有趣的地方在于不仅跳到了将来,还跳到了过去,一句话出现了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时间点。这种剧透时的叙述我之前第一次在约翰欧文的《独居的一年》中见到过,当时就对这种手法所带来的悬念感到惊喜,想来大概是约翰欧文受了马尔克斯的影响。这种手法体现了文学的独特优势,很难影像化在电影中体现。

简而言之,《百年孤独》为我之前喜欢的很多电影/小说找到了源头与继承,承上于博尔赫斯和卡夫卡,启下了约翰欧文以及包含莫言在内的一大票中国作家,把很多作家于写作技法都串了起来,同时又融历史事实、魔幻元素、百年家族史于一炉,实在是一部相见恨晚的杰出作品。